龙哥的《走向共和》观后感:打仗之际慈禧忙着过寿,清流忙于内斗,大清注定要亡

李鸿章:著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,并全军听令,守住海口,避敌锋芒,等待战机,凡孟浪出战者,军法从事

清光绪二十年七月,日本发动战争的意图越来越明显,但朝廷对于这场战争的态度却不尽相同,以光绪皇帝和翁同龢为首的“主战派”,以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为首的“主和派”,形成了对立。而后,列强调停失败,李鸿章才不得已同意了光绪皇帝的出兵命令,但仍然下达了上述严令,目的就是为了保存自己的淮军嫡系和北洋水师。

龙哥的《走向共和》观后感:打仗之际慈禧忙着过寿,清流忙于内斗,大清注定要亡

李鸿章消极备战,惹得光绪皇帝非常不高兴,更是给了翁同龢等人大肆进攻李鸿章的机会。

光绪:日本人的舰队在哪

清流:回皇上的话,他们的舰队现在仁川、旅顺、威海一带的海面游弋,找不到确切位置啊

光绪:找不到怎么决战,命令丁汝昌快点找

彼时的光绪皇帝太渴望一场战争的胜利,用以证明自己的能力,用以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,以致于胡乱指挥,压根就不顾前线的具体情况。

就好像这句“命令丁汝昌快点找”,没有这道命令,丁汝昌不会松懈;有了这道命令,丁汝昌也不见得能快到哪里去!

除了光绪皇帝,翁同龢的弟子们更是想着赶紧表现,“纸上谈兵”都顾不上,根本就是信口胡说:

朝廷既然已对倭寇宣战,就应派遣北洋海军游弋于日本的长崎、横滨等海口,将一道防线设到敌人的国门口去

不考虑船舰的续航,不考虑海军的后勤补给,更不考虑日本海军对北洋海军可能会有的包围聚歼,单凭一张嘴,张口就来,管他合理不合理,反正我提出了意见,而且颇为提气。

更让人无奈的是,翁同龢竟然给出了赞许的态度:

道希此计甚好,只可惜李鸿章过分迷信洋人,以为靠政治斡旋就能免于战争,结果使倭寇控制了朝鲜、仁川海面,我军失掉了先机呀

对嘛,按照翁同龢的脾气秉性,但凡找到机会就应该猛烈进攻李鸿章,战局如此被动,当然是因为李鸿章贻误了战机。

领导瞧见没有,就连我的学生都知道一招制敌,偏偏李鸿章啥也不懂,啥也不是!

龙哥的《走向共和》观后感:打仗之际慈禧忙着过寿,清流忙于内斗,大清注定要亡

身边始终围绕着翁同龢这等清流,光绪皇帝能有什么建设性命令,可想而知:

朕一再提醒李鸿章,不要因为洋人调停而贻误战备,可他就是不听,果然上了大当

翁同龢提醒,文廷式衬托,李鸿章到底成了光绪皇帝认定的罪魁祸首!

既然如此,既然领导已经认可了自己的观点,那就赶紧切入正题,赶紧撺掇光绪皇帝下令:

皇上也不必过于着急,当今之计,除了从陆路增兵之外,请皇上严斥李鸿章和北洋水师,迅速出海,寻找战机

纸上谈兵,或许只是被人笑话而已;信口胡说,却能直接导致战争的失败,乃至万千将士的白白牺牲。

迅速出海,寻找战机?

你清楚北洋舰队的具体战力吗?

你清楚日本海军的具体实力吗?

更何况,在翁师傅的英明领导下,北洋水师已经长达五年没有得到一分钱的军费批款,真不知道翁师傅哪来的自信!

当然,翁同龢有着自己的小九九,他就是要李鸿章尽快尽可能消耗自己的实力,以达到杀人诛心的实际目的!

只是,北洋水师毕竟是李鸿章一手创建,光绪皇帝着实没有信心能够调动:

朕也是这么想的,可是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啊

机会又来了,挑拨的契机又有了,翁同龢的另一位弟子——张謇,马上站了出来:

皇上,李鸿章他敢抗旨吗

火,已经燃起来了,翁同龢决定再添一把柴:

依臣之见,干脆抛开李鸿章,由皇上直接指挥这场战争

让李鸿章于海战中慢慢消耗力量,翁同龢甚至都等不及,直接建议光绪皇帝夺取李鸿章之兵权,直接指挥战争。

关键是,光绪皇帝懂不懂兵事,尤其是新兴之海军?

更为关键的是,李鸿章愿不愿意,如此这般,会不会引起李鸿章和光绪皇帝之间的君臣离心,甚至彻底翻脸?

外战尚未开始,内战已经有了苗头,如此大清,焉能不败!

龙哥的《走向共和》观后感:打仗之际慈禧忙着过寿,清流忙于内斗,大清注定要亡

可就算如此,就算翁同龢混账到如此地步,但较之当时的慈禧太后,仍然值得原谅。

慈禧太后正在忙什么呢?

鹦鹉丢了,正在忙着找鹦鹉!

慈禧太后前脚刚进来,小德张后脚便不懂事叫嚷着汇报:

小德张:太后,鹦鹉找着了

慈禧:小李子,是你教的好奴才

李莲英:打你个狗奴才

小德张错在了哪里?

光绪皇帝正在忙着商讨前线战事,慈禧太后本可以进来问个话,下个令,或者给出几条建设性意见,表示自己感同身受,永远都和光绪皇帝站在一起,急天下之急,忧朝廷之忧。

但小德张这个汇报就立马改变了慈禧太后的形象:我们正在忙着前线战事,你却忙着寻找自己的鹦鹉,你也好意思?

局面一度非常尴尬,慈禧太后只能主动给出解释:

皇上,不过是一只鸟,小事一桩,这奴才们不知轻重

意思很明确,都是奴才们大惊小怪,不知轻重,并不代表我的态度,我还是很关心前线战事的!

龙哥的《走向共和》观后感:打仗之际慈禧忙着过寿,清流忙于内斗,大清注定要亡

好不容易等到慈禧太后理亏,光绪皇帝没打算留给慈禧太后台阶,而是直接给出了一句讽刺:

儿臣记得,李鸿章曾经说过,太后之事无小事,奴才们犯了错,可他们心里面还是孝顺的,请亲爸爸息怒

奴才们犯错,那也是因为他们要讨太后的欢心,与其说奴才错了,倒不如说太后属实有些荒唐!

李鸿章说过,太后之事无小事,您还专门强调过,夸奖过,要我跟着李鸿章学习,但现在呢?你让我努力学习的对象,竟然畏战不出,甚至连皇命都不顾,你还意思在这儿站着?

慈禧太后还能说什么?

只能悻悻给出这般回应:

行了,既是皇上这么说,那就算了吧

什么算了?

奴才不知轻重的罪过算了,你如此大胆的挑战我也算了!

到底,慈禧太后理亏了,总要给自己找个台阶:

看着你这没日没夜的操劳,我心疼啊,皇上,虽说你年轻嘛,可还是得注意身子骨,这打仗的事儿啊,不是一天半天就完了的,别轻看喽

除了关心,除了无关痛痒的交代,慈禧太后还能说什么?

龙哥的《走向共和》观后感:打仗之际慈禧忙着过寿,清流忙于内斗,大清注定要亡

当然,就算小德张没有这次不懂事的表现,慈禧太后也不打算就前线战事给出具体命令,毕竟有着战败的巨大风险,但凡有了指示就要承担相关责任。所以,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还是等着光绪皇帝丢了人,自己再出来重整旧山河!

慈禧太后刚要离开,山东巡抚李秉衡的急电便到了:

你们先忙吧,我就不打搅了

刚想有反应的光绪皇帝,突然意识到了慈禧太后的存在,但这一次,光绪皇帝理直气壮,没再强调什么“单凭亲爸爸圣裁”,就只是躬着身子等待慈禧太后的指示。

这个动作其实就是一种压力,逼着慈禧太后主动懂事,慈禧太后无奈,只能悻悻离开。

战报:丁汝昌退缩畏敌,贻误军机,请将其明正典刑

翁同龢:臣以为,李秉衡说得很有道理,杀了丁汝昌,可以威慑惧怕倭寇者,鼓舞我大清忠勇将士

随时都在准备,随时都能见缝插针,翁同龢压根就不用过问什么前因后果,只要是针对李鸿章的奏请,那就一定要有道理,那就必须无条件支持!

更让人无奈的是,翁同龢随时都准备着说服光绪皇帝的理由,容不得光绪皇帝拒绝,甚至连思想的机会都不留给光绪皇帝!

龙哥的《走向共和》观后感:打仗之际慈禧忙着过寿,清流忙于内斗,大清注定要亡

随即,翁同龢的建议就得到了批准:

传朕旨意,水师提督丁汝昌,怯懦规避,偷生纵寇,着革职,戴罪图功

命北洋水师全线出动,寻倭寇于未遇之前,歼倭船于国门之外

大战在即,最忌临阵换将,但翁师傅建议了,光绪皇帝就是一个照办,而且还要重申自己的态度:要主动出击,要先敌进攻,要打日本海军一个措手不及!

知己知彼,方能百战不殆!

而光绪皇帝呢?

不知日本海军的实力,不知北洋水师的情况,只听翁同龢的建议,就是一个打,就是一个进攻,如此行事,到底还是刘步蟾的评价至为允当:

要依我的,谁都不听,战场形势,瞬息万变,该怎么做,应由我们舰队相机自行决定,绝不能由京城那班屁事不懂的书生胡说八道

书生,空谈误国!

书生,胡说八道更是直接害了大清!

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日子,即将来临;堂堂大清被一个蕞尔小邦欺负成了如此模样,李鸿章当然有责任,但翁同龢呢?光绪皇帝呢?仍在努力寻找鹦鹉的慈禧太后呢?

声明:本站文章,有些原创,有些转载,如发现侵权侵请联系删除。本站所有原创帖均可复制、搬运,开网站就是为了大家一起乐乐,不在乎版权。对了,本站小水管,垃圾服务器,请不要采集,吐槽君纯属用爱发电,经不起折腾。

给TA打赏
共{{data.count}}人
人已打赏
电视剧

龙哥的《走向共和》观后感:甲午战败,清流再度进攻李鸿章,却被一句话彻底反杀

2023-7-23 14:21:44

电视剧

《走向共和》读后感谢:这不是“送礼”,这是满满的“人情世故”

2023-7-30 22:57:57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