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事屋转载之宝妈妈转发《培养孩子自律能力:要自律,先要学会认识环境、场景与角色》

朋友圈宝妈转发的一篇帖子,看到说的挺有道理就转来万事屋了,谁叫最近吐槽君忙的没空吐槽呢,填充下内容也好~

万事屋转载之宝妈妈转发《培养孩子自律能力:要自律,先要学会认识环境、场景与角色》

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差,反复提醒、唠叨也做不到最简单的要求,我们通常把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。那么孩子为什么做不到自律?明明知道也做不到?

环境塑造了我们的行为习惯

我们通常认为自己是有环保意识的人,在一个干净漂亮的商业区,我们会自觉把垃圾整理好,放进垃圾桶;但是到了一个满地垃圾的地方,放眼过去找不到你个垃圾桶,你手里的果皮会怎么处理?很多人会选择扔在垃圾比较集中的地方!

在一个忙碌的早晨,要送孩子去上学,接下来还要赶着去上班,可是路上堵得水泄不通,满眼都是红红的汽车尾灯,三车道变成五车道,动作稍慢一点,距离拉开一点点,就有车斜着挤进来,那个彬彬有礼的你,会不会烦躁地按响喇叭,甚至开始咒骂几句?并不是因为我们有反社会的倾向,但是周围都是粗鲁、不耐烦的司机,这种临时状态诱发我们放弃了温文尔雅的风度——我们置身于一个充满烦躁、竞争、敌意的环境里,是环境改变了我们。

前几年经常看到这样的文章“中国的地铁里人人都在玩手机,而外国的地铁里却看不到玩手机的人,大家都在捧着书本阅读”,许多人感叹“歪果仁”多么热爱学习。

万事屋转载之宝妈妈转发《培养孩子自律能力:要自律,先要学会认识环境、场景与角色》

可是随着地铁信号变好,情况却不一样了,坐地铁玩手机逐渐成了普遍现象。

万事屋转载之宝妈妈转发《培养孩子自律能力:要自律,先要学会认识环境、场景与角色》

当宁静的空间变成了诱人分心的游乐场,人们会不不自觉地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。

环境是永不停歇的诱发机制

我们以为自己能够和环境和平共处,实际上它却在和我们斗争,我们以为自己能够控制环境,实际上是它在控制我们,我们以为外部环境对我们有利,可以帮助我们,实际上它却在剥削和压榨我们。

环境并不是时时刻刻与我敌对。有的场景能给我们带来积极的影响,把我们塑造成更好的人。比如,当我们参加同学聚会,这样的场景洋溢着让我们温暖、振奋的气息,大家相互承诺要保持联系、经常见面。

但是,回归到正常生活,脱离了那个场景的时候,这种感觉会消退。场景的变换改变了我们,让我们忘记了当时的承诺,又会疏于联系。仿佛那种让人沉醉的温暖感受从未出现过,这种反差让我们觉得突兀、失落。

孩子身上也有这种现象,在听到老师说“你家孩子在学校爱骂人,还总是欺负同学”的时候,相当一部分家长觉得难以置信,甚至觉得老师冤枉了孩子“怎么可能!我家孩子在家可是懂事又很有礼貌的,和小朋友相处也友好的”。其实,孩子在不同环境,有不同的表现,不足为奇。

人随着场景变化的转变,很多时候是下意识,而且非常迅速的。在拥挤的地铁站台上,车门打开,随着人想尽快上车的时候,你会抱怨前面刚上车的人“为什么不往里挤挤,堵着车门?”。而当你好不容易挤进去,还没站稳脚跟,就开始想对后面的人说“别挤了,等下一辆吧”。

有句俗话“屁股决定脑袋”,真的是生动又形象。细心观察一下,你会发现在一天当中,我们要扮演很多中角色,在家里,父母、孩子、作业辅导师…;在公司,上司、下级、同事、客户、甲方、顾问、小白…

场景、角色:为什么会有“睡眠拖延症”

良好的睡眠是我们的需要,理应是件容易的事,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。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,大量电子产品和信息进入我们的生活,我们的日常生活变成了各种被经营的战场。

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营销和服务着,电视剧、娱乐节目、游戏、新闻、搞笑视频、购物心得,被各种“种草”…

我们是扮演者很多个消费者、潜在消费者的角色,这些角色在竞争着我们的注意力资源。

我们想成为一个自律的人,成为更好的自己,需要做的事,作为一种角色,被淹没在这一个个角色群体之中。相比于那些被精心设计的角色,在养成习惯方面它显然是个“小白”。

这样我们就能理解,为什么我们不做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,是环境塑造着我们的行为习惯,我们在各个角色的竞争中做出选择,扮演着一个个被精心设计的角色。然而,我们往往意识不到环境对我们选择的影响,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选择,继续按照习惯的角色做事,成为习惯的牺牲品——意识不到不只是在劳累的时候才需要休息,还必须养成更好的习惯。

“想要”与“需要”

从场景和角色的角度,我们可以识别环境中哪些暗示在促使孩子进入哪些场景,扮演哪些角色,孩子、学生、学员、玩伴,动画片观众、游戏玩家、美食消费者…

有些场景是被精心设计的,孩子很容易进入角色,得到大脑的奖励,养成习惯。这样的角色很容易在注意力竞争中胜出,环境中的一个暗示就能让孩子很容易切换到这个角色,这就是“想要”的。

还有一些比如学生、才艺学员、组织者这些角色,是孩子“需要”的。我们也通过提醒、唠叨各种方式提供了“触发点”,想让孩子进入和做好这样的角色,但是在这样的场景里,孩子如果没有必要的指导和帮助,他们很难做好这样的角色,得不到“大脑的奖励”,也就很难形成习惯。这种情况下,孩子接收到“暗示”,切换进入这样的角色也不容易。

 

所以,要想孩子做好“需要”的,需要我们识别环境中的影响因素,做好规划,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,让孩子有能力做好“需要”的角色,在这个角色打怪升级的过程中,得到“大脑的奖励”,形成习惯。

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,孩子才能学会如何规划和跟进,把“需要”的角色,从“小白”,锻炼成长为“王者”。这就是根据“需要”养成习惯的能力,也就自律能力。

声明:本站文章,有些原创,有些转载,如发现侵权侵请联系删除。本站所有原创帖均可复制、搬运,开网站就是为了大家一起乐乐,不在乎版权。对了,本站小水管,垃圾服务器,请不要采集,吐槽君纯属用爱发电,经不起折腾。

给TA打赏
共{{data.count}}人
人已打赏
生活

不管生活有多么糟糕,你都有能做,且能做成功的事情。

2020-6-26 1:01:09

生活

一看网络都是病之如果你视力下降容貌变丑,可能是得了这种病。。。

2020-6-26 6:53:26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