职场最接地气的是1万定律,可恰恰是这个定律,有人视为圣经,有人觉得垃圾。
郎朗的父亲郎国任是特警,为了郎朗学钢琴,辞职到北京,郎朗的母亲在家工作,养活全家。体罚及各种暴力,都是家常便饭,目的就是孩子必须成材,没有退路。郎朗成功了。
丁俊晖七岁学球,九岁北漂,老爸卖了房子,砸锅卖铁来到北京,拜高手为师,学习打球, 13岁获得亚洲锦标赛冠军,19岁英锦赛冠军,并成为了中国台球界的领军人物。丁俊晖也成功了。
成功的例子很多,失败例子同样不胜枚举:
李静,10年高速收费员的工作结束了,被ETC打败了,去年还是不错的工资,低压力的工作状态,突然变成了下岗,她很无措,崩溃的大哭:“我除了收费,什么都不会啊”。
同样都是花费了1万小时+的时间,为什么差距如此之大?1万小时定律为什么有时灵验,有时失常呢?
一、1万小时定律是什么
作家格拉德.威尔在《异类》一书中指出的定律。
“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,并非天资超人一等,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。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。”他将此称为“一万小时定律”。
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,需要10000小时,按比例计算就是: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,一周工作五天,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。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。
1万小时的核心就是习惯成自然,持续改进。有点像ISO系统的核心。
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:行动吧,行动了才有思维。
1万小时的苦修,与其说锻炼出技能,不如说锻炼出本能。
什么叫功夫:就是长期训练后的本能。面对对手的攻击,本能的反应,类似于条件反射的状态。
同样身体状况的健身爱好者,一个是曾经刻苦训练后,中断练习后,肌肉退化了,一个是纯小白。
三个月后,抛开训练技巧的差异,肌肉增长速度也是明显不同的。差异,就是肌肉的深层记忆力,是长期刻意练习的结果。
二、1万小时不一定能成为专家
“10000小时定律”的概念最早的出处
源于著名德国心理学家安德斯·埃里克森(Anders Ericsson),他研究了人们如何成为他们领域专家的方式。仅仅10000小时的工作,还远远不够,需要刻意练习。
小杰是干了20年的房地产中介,曾经骄傲的向我炫耀:我干了20年了,早就是专家中的专家了,我就是房产中介的顶级高手。很不幸,随着公司的倒闭,他也下岗了,找工作的困难,让他茫然:我真的是专家吗?为什么专家如此之多,专家如此不值钱?
1万小时,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,要想成功,还需要其他条件。看看那些35岁职场综合症的人士吧,哪个不是干了至少1万小时。
真正成功的又有几个,他们不过就是把应该一年学会的内容,拖到了十年。这样的1万小时,意义何在。反之,也许不用一万小时就成功了。差别是刻意练习。
三、刻意练习的方法并不复杂
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,安德斯.埃里克森博士在《刻意练习》一书中提到:杰出并非一种天赋,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习的技巧,成为杰出人物的关键是刻意练习。它不是时间的堆积,也不等同于刻苦努力,让我们来看看所谓的刻意练习是什么吧。
1 、设立愿景、目标
定目标,骨子里的目标,设定终极追求。
中国直销教父骆超老师说:成功是干出来的,更是想出来的。
想,是一切成功的前提!
我虽然不赞成郎朗和小辉爸爸的虎劲,不惜用破釜沉舟、背水一战的方式,把自己和家庭的梦想捆绑在孩子身上,但我依然很钦佩他们的目标感,不惜一切代价必须成功的决绝。心无旁骛的目标,无疑给成功加上了重重的筹码。
我小时候,学武术,练的外家拳,身体素质特棒,柔韧性很好,心里还是憧憬,能像内家拳高手一样深藏不露,功力深厚,好装。这是一个梦,也是我一直没有放弃的目标。
30岁,拜名师学习内家拳,形意、八卦、太极,苦学五年,在全国比赛拿了金牌,晋升全国武术六段。
有目标和没目标肯定是不一样的。目标就像大海上的航标。。。!
2、持之以恒 总结积累
我每天都练,练功夫时师父说:一日练,一日功;一日不练,十日空。
一日不练,自己知道;二日不练,师父知道;三日不练,观众知道。
1万小时是练出来的,是刻意练习练出来的。
我刚学形意拳的时候,师父就教了劈拳,每天1000个,没商量。劈完,胳膊都抬不起来。。。慢慢劲道就出来了。功夫就上身了。
3 高手过招,走出舒适圈
舒服的状态,离成功很远,舒服的时间越长,人越贬值越颓废。
舒适区,短时可以,长期危机。生活中有安乐死,职场中也有。
高手总能快速摆脱舒适区,进入学习区,能力圈也随之慢慢变大,功夫就出来了。
三年前,我知道一位七十五岁的大爷,突然想学空手道。还想成为黑带。拜名师,针对性的训练、针对性的指导,现在已经是蓝带了,还在努力中。记住:针对性很关键。
4 、须有名师指导,持续改进
孙海平、刘翔一对成功的师徒:孙海平虽然没有拿过世界冠军,但他有方法,懂刘翔,慧眼识珠。知道刘翔的强项,和需要改进的细节,刘翔的成功有天分、有勤奋,更有孙海平。
泰森和教练达马托:泰森从街头小混混,到三大联盟的金腰带,是达马托的一手调教、针对性的训练和提升,网上流传的泰森的训练日志,应该是真的。
2014年日本心理学家榊原彩子进行了一项实验,证明了一直被认为天才标志的完美音高,实则通过训练,也可以为普通人所掌握,刻意练习是关键。
写在最后:
1、成功是有效的时间积累;
2、成功是目标的具体量化;
3、成功是每天进步一点点的趋势变化;
4、名师指导,持续进步。
目标和起点之间的直线,就是前进的路径。不怕慢,只要心中有佛,处处皆修行!
文是楼上发的,吐槽君只是住在万事屋而已。
有些是原创,有些图文皆转载,如有侵权,请联系告知,必删。
如果不爽,请怼作者,吐槽君和你们是一伙的!请勿伤及无辜...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