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学,解出了药理框架的核心理论了吗?

中药学的核心理论就是一“缝合怪”,这几乎已经是所有中医史学专家的共识了

你有没有一种感觉,就是传统中医理论中的数字特别的多?

题主说的《黄帝内经》里的五味就是典型,其他的还有什么三阴三阳、四气五味、三物三宝、五脏五气、七情六欲、八纲八法

这套看似逻辑缜密且具有数据化特征的描述,其实就是易学和巫术的杂交

中药学,解出了药理框架的核心理论了吗?

说的不好听点,中医底色,就是“易学认知”+“巫术实践”的缝合怪

易学给中医贡献最多的,就是所谓的“象数”理论


你知道数字在易学和巫术中有多重要吗?

《左传》里就说过:

“龟,象也;筮,数也。物生而后有家,象而后有滋,滋而后有数……象数相因而生,然后有占,占所以知吉凶”

“龟”在易学中就是占卜的工具,是占卜的时候老天爷赏给你的“眼色”

而“数”则是“量化”的“眼色”,这二者组合在一起就是“象数理论”

“象数理论”对中医的意义,相当于灵魂对人的意义一样,是中医的底色,是中医的滥觞,也是中医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错尽错绝的根本原因

中药学,解出了药理框架的核心理论了吗?

别抬杠,这可不是我创造出来的观点,这是几乎整个中医史学界的共识,这就是中医的起点

中国著名中医史大家赵洪钧先生,在自己的著作《内经时代》中就明确提出:

“(象数理论)……同样被各时代的医家接受。古代大多解医经,特别是《内经》也均把象数之说奉为最高哲学”

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“崇数”的文化传统,中医的萌芽时期的春秋战国,尤其以九最为崇拜,这在中医古籍中体现的尤为明显

《素问》、《灵枢》各有九九八十一篇

《难经》有九九八十一难

《素问·调经论》里人有九候,“九候若一,命曰平人”

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里人有九窍,对应九州

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说“始于一,终于九焉”

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里有“虚实之要,九针最妙”

此外还有什么九宜、九宫、九野、九藏、九变等

那你说这是古代中医从实践经验中得出,九这个数字在医学领域有着非常突出体现吗?

当然不是,本质上对九的崇拜,是传统中华文化通过中医的一种体现罢了

说白了,数字崇拜压根不是什么医学认知,就是文化传统

中药学,解出了药理框架的核心理论了吗?

古代中国人玩音乐的有《律历志》,里面就有“律长九寸、“宫数八十一,黄钟长九寸,九九八十一也”

算命先生的“必修课”《太玄》,就有九九八十一首

《周礼》玩人物传则更明显,全书就是以九为“名者”,号称“九九八十一物”

除了对九的崇拜外,从一到十,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所有中医传统理论在数字崇拜方面的源头,无一例外

我不敢笃定《黄帝内经》一定就是抄袭,但让我相信周公旦和班固是照着《黄帝内经》写《周礼》和《汉书》的……

中药学,解出了药理框架的核心理论了吗?

说的有点跑题,扯这么一大堆我无非想说的概念有两点:

1、中医中药的理论框架并非实践和经验,而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医学领域的延申
2、易学为中医药提供了认知理论,巫术给中医药提供了实践环境

这才是中医药理论框架的核心

你觉得不服?没关系,我再举一个例子

《汉书·律历志》曰:

“天六地五,数之常也。天有六气,降生五味。夫五六者,天地之中合,而民受以生也。故日有六甲,辰有五子,十一而天地之道毕”

《律历志》是古代记载律和历的非常严肃的历史文献,者说明表明“天六地五说”在汉代官方中的地位非常高,相当于我们今天的“国家标准GB”

这套理论也渗透入了中医学

《灵枢·经别》说:

“人之合于天道也,内有五藏,以应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;外有六府,以应六律,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、十二辰、十二节、十二经水、十二时、十二经脉者,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”

《素问》中更把“六府”形容是:

“天气之所生也,其气象天,泻而不藏;五藏则不言而喻,地气之所生也,藏而不泻也”

班固还写过一本《白虎通》,就是用阴阳、五行等阐述自然、社会、伦理、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

这里面有句话说的和中医一样一样的:

“人有五脏六腑,何法?法五行六合也”

中药学,解出了药理框架的核心理论了吗?

后世的中医在传承中医学理论的时候,依然沿用的是两汉时期的文化认知

清代那个著名研究中医历史的张志聪,他写过一本《素问·六节藏象论》,里面就提到:

“天以六六之节,以成一岁……天之十干,化生地之五行;地之五行,上呈天之六气……在天之六气,在地之五行五味,而又化生人之五藏也……盖人之五脏,应地之五行,食地之五味;人之六气,复应天之六气。气亢害而无承制,则为病矣”

中药学,解出了药理框架的核心理论了吗?

2000年啊,我们的中医对医学、药学、病理学的认知几乎就没有进步过

从上述引证中,我怕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:

1、中医学中明显地留有“天六地五”说的痕迹,这个天六,即六气,所谓地五,为五行
2、后世讲的“天之六气”,已不完全是春秋时的阴阳风雨晦明了,而变成了风寒暑湿燥火;而医和(春秋时期著名中医)讲的“淫生六疾”,正是《黄帝内经》外感六淫说的滥觞

你要还觉得不服,我再举一个例子

《黄帝内经》里有所谓的“男七女八”之说,然后以此扩展为了所谓“女子不过七七、男子不过八八”等学说

那这套数字的源头又在哪里呢?

依然是班固的《白虎通》,里面记载的:

“阳数七,阴数八。男八岁毁齿,女七岁毁齿”

《白虎通》在讲完这句话后,又紧接着指出:“男八岁毁齿,女七岁毁齿”

这“毁齿”实际说的就是小朋友乳齿换恒齿,这与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所说的“女子七岁,……齿更发长,……丈夫八岁,……发长齿更……”几乎一模一样

可以肯定的是,即便是“男八岁毁齿,女七岁毁齿”这种看似源自临床实践得出的中医结论,它也是中医照抄易学的

至于为什么“男八岁毁齿,女七岁毁齿”会和“阳数七,阴数八”对应上,这有可能是班固观察经验所知,然后生拉硬拽到阴阳学说上

或者冥冥之中世间万物真的存在一套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循环逻辑……

中药学,解出了药理框架的核心理论了吗?

但无论哪种可能,都和中医没太大关系,中医就是一“衍生品”

当然中医粉要硬把班固的职位改成中医就当我没说,历史随着你们玩

中药学,解出了药理框架的核心理论了吗?


回到题主说的,我们解出了中药学的核心理论了吗?

答案是……没有

因为大部分研究中医的人并不研究中医史,而研究中医史的人又不会跨界去医院给人诊脉看舌苔

所以在中医这边,药理医理病理就由着自己“瞎解释”,历史上各种奇谈怪论层出不穷

甚至这种“瞎解释”还会随着现代前言科学理论的突破而与时俱进

中药学,解出了药理框架的核心理论了吗?

而在像我们这样对传统中华文化发展史和中医史感兴趣的人(我还不敢自称研究中医历史),看着今天中医研究中医理论的各种“骚操作”……

中药学,解出了药理框架的核心理论了吗?
声明:本站文章,有些原创,有些转载,如发现侵权侵请联系删除。本站所有原创帖均可复制、搬运,开网站就是为了大家一起乐乐,不在乎版权。对了,本站小水管,垃圾服务器,请不要采集,吐槽君纯属用爱发电,经不起折腾。

给TA打赏
共{{data.count}}人
人已打赏
生活

审到这种罪犯,你都不知道警察有多无语!简直奇葩

2023-12-2 23:38:31

生活

中医的最古老的理论经典荟萃是什么?

2023-12-3 10:40:09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