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回答一个问题:“气”的概念属于中医吗??
当然不是啦
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学术层面提出“气”概念的,其实是那个提出“周将亡”的伯阳父

他在《国语·周语上》说过这么一段话:
“幽王二年,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:周将亡矣!夫天地之气,不失其序;若过其序,民乱之也。阳伏而不能出,阴迫而不能蒸,于是有地震。今三川实震,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。阳失而在阴,川源必塞;源塞,国必亡。夫水土演而民用也,水土无演,民乏财用,不亡何待?”

伯阳父是第一个把阴阳合气的“和谐”,视为天地万物正常生长合理运行的必要条件
这段论述有两点值得注意:
1、伯阳父第一次用阴阳二气来解释自然界的运动变异,宣告了气论哲学的诞生
2、伯阳父将自然界的气候地理变化,与人类社会的兴盛衰亡相关联,这被视为后世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开端
而这个气论哲学,后来被中医学了去,成为中医临床诊疗的指导思想
最典型的一个例子,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记载了秦国的名医医和给晋侯诊病的故事

医和
医和认为晋侯的病“非鬼非食”,而是由于生活荒淫、纵欲过度而成
然后医和就说了一大通有关疾病和“气”之间的关系,这就是我们中医今天耳熟能详的“六气致病说”
医和是这么说的:
“天有六气,降生五味,发为五色,征为五声,淫生六疾。六气曰:阴、阳、风、雨、晦、明也。分为四时,序为五节,过则为灾。阴淫寒疾,阳淫热疾,风淫未疾,雨淫腹疾,晦淫惑疾,明淫心疾”
此时此刻,医和第一次明确否定了商周时期风行的鬼神致病说,用“六气致病说”取而代之

六气致病说
从此中医从巫术体系上剥离出来,这才有了医和巫的分流
今天来看,医和的思想非常原始而且落后,但在当时这却是一种极为先进的思想,是医和向千百年来形成的“鬼神致病学说”发起挑战,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
如今现代医学用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,又替代了医和所提出的“六气致病说”,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
也许很多年后又会出现新的“致病学说”,来取代今天的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,这就是文明的进步
这个逻辑非常清晰
1、上古方士(商周时期对医的称呼)创立了“鬼神致病学说”,诞生了脱胎于巫术的医学——巫医
2、西周时期的医和推翻了“鬼神致病学说”,创立了“六气致病说”,诞生了脱胎于巫医的医学——传统医学
3、近现代的医生则推翻了“六气致病说”,创立了“微生物致病说”,诞生了脱胎于传统医学的医学——现代医学
不断的拓展新的知识边界,然后新的学说和实践推翻既有的结论和知识体系,这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规律
所以中医从来就不应该笃信经典和先贤,毕竟中医在3000年前由医和干过这么一次,后世中医也继承了医和的这套思想
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五藏别论》里就说过:
“拘于鬼神者,不可与言至德”
意思是相信鬼神的人,是不能和他讨论真正的医学道理的
这里面谁相信鬼神?老祖宗呗、先贤呗,不就是被你中医给推翻了吗?
所以不存在所谓万古不变的真理,各位中医粉不要死心眼
说远了,再补充一些中医对“气”的理解
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天元纪大论》说:
“在天为气,在地成形,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”
这意思是说万物的产生是由天气与地形相互感应而成,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和动植物也不例外,这就是“天人合一”
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宝命全形论》又说:
“人以天地之气生,四时之法成”
意思是人不但由气所化生,人的生命、生理活动也取决于气,这就是“天人感应”
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脉度》再说了:
“肺气通于鼻,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……肾气通于耳,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”
这大白话说的很清楚我就不解释了,这就是“脏象学说”
《黄帝内经·阴阳应象大论》又又又说了:
“气厚者为阳,薄为阳之阴。味厚则泄,薄则通。气薄则发泄,厚则发热……气味辛甘发散为阳,酸苦涌泄为阴”
这就是阴阳五行和药物归经对吧?
所以你看的到,包括“天人感应”、“天人合一”、“阴阳五行”、“升降沉浮”、“脏象”等等这些传统中医学理论和概念,其实都是“气”概念的衍生和拓展罢了
当然理解归理解,这套理念落后也是现实
就看啥时候中医界能再出现一个医和,掀起第二次中国医学革命,推翻这套落后的思想体系,然后拥抱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等新思维
额……这是不是变成现代医学了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