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多年前,一人冒死从菲律宾“偷”回一根藤蔓,让中国人数次熬过大饥荒,拯救了中国3亿多人口,如今却被很多人遗忘。
他就是“番薯之父”——陈振龙。明朝万历年间,福建长乐县的老秀才陈振龙,一把年纪了还考不上举人,与其在家中挨饿,不如跟随商队到吕宋岛经商。这里简单科普一下,吕宋岛也就是如今的菲律宾群岛,当时菲律宾人被西班牙所统治。
到了吕宋岛后,陈振龙观察到,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大量种植从美洲引进的番薯,他就琢磨这东西是干什么的?后来才知道番薯的好处,他发现番薯不仅耐旱高产,而且味甜可口,无论是生的、熟的都可以吃。最重要的是,种植起来也非常简单,产量比水稻、小麦高出许多。
这让陈振龙想到,如果它能够种植在自己国家,岂不是可以解决一部分饥荒问题,并让遭遇自然灾害的百姓,不再饱受饥饿之苦?于是,他萌生了将番薯带回国土的想法,可当时的菲律宾把番薯当成国宝,严禁出口。陈振龙只好想尽各种办法,忽悠西班牙人。
第一次,陈振龙将番薯藤放在了花盆里,伪装成盆栽,明目张胆地过海关,西班牙人也不想认出来,但是很难不被发现,所以就把番薯藤没收了,还将陈振龙批评教育了一番。
第二次,它又把番薯藤编织在藤篮中,想要拎着篮子蒙混过关,谁知海关也不是吃素的,一眼就看了出来。陈振龙被打得鼻青脸肿,还差点因此被关进大牢。
但是他没有因此气馁,而是继续思考办法,这一次他将番薯的藤条揣到衣服里,当时清朝的服装你可以想象一下,番薯藤在衣服里隆起两块,陈振龙就这样大摇大摆地走过去让海关检查。
为了让海关更加信任自己,他还在胸口锤了好多下。还别说这个伪装成胸肌的办法还真管用,海关没有发现,但因为陈振龙捶得太用力,导致番薯藤给锤死了,没有引进回来。
之后,他又尝试了很多办法,都失败了。最后,他只好偷偷地编入船上的一根麻绳当中,然后吊在船舷下,这一次,他终于将红薯带回了福建。
此时,福建正在闹旱灾,粮食颗粒无收,很多老百姓都吃不饱,有的甚至饿死街头。陈振龙带着藤条回到家乡,便看到了这样的场面,他立即带着番薯藤上报官府,并不断推广番薯的种植方法,还把种植技术交给当地的百姓。
当地人种植后发现,番薯的产量几乎是小麦的20倍,这下彻底解决了大家吃不饱的处境,从此番薯便在中国落地生根,解决了百姓们的温饱问题。后来,全国人口从万历年间的6000万人,暴增到乾隆年间的3亿人。
人们非常感激陈振龙,称番薯为“金薯”,称陈振龙为我国的“番薯之父”。而陈振龙的后代,也继承父辈遗志,继续在为推广番薯而奋斗,在他们心中,农业为啥不发达,不是没有金土地,而是没有种地瓜!
陈振龙用他的智慧,拯救了无数的中国人,可谓是明朝“袁隆平”。如果不是他,心怀大义之心,就不会有明朝后期人口的大增长;如果不是他,今天也许我们就吃不上热乎乎的烤红薯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