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年来被国人津津乐道的那场饭局,却无一人喝醉

中国古代,有很多著名的饭局。

一顿饭下来,有的人官没了;有的人头没了。

然而,一场没发生任何意外,甚至连一个喝醉了的都没有的饭局,却最被人津津乐道。

那就是鸿门宴。

千年来被国人津津乐道的那场饭局,却无一人喝醉

那时,入冬,才是一年的开始。

公元前206年就是从十月开始的。就在项羽和秦军主力鏖战于巨鹿时,刘邦已经到达霸上,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,按照他们的约定:先入关中者为王。

坑杀了二十万秦军之后,项羽到了函谷关,才知道刘邦这一消息,立刻派猛将英布攻破刘邦的防守,率四十万大军长驱直入,驻扎到新丰鸿门。

要打,还是要和?项羽说了算。刘邦手上倒也有二十万人马,但对于项羽来说,似乎不在话下。

鸿门,和霸上,相距四十里,按今天的计量方式,差不多33.4华里,不小心就会擦枪走火,反秦联军的内卷一触即发。

给项羽火上浇油的,有两个人,最重要的一位,是范增。

范增是居鄛人,属于今天的安徽桐城,他在历史舞台出场的时候,已经七十岁了。

按照史书上的说法,七十岁之前,范增只是在家研究奇计,属于骨灰宅,差点宅成骨灰。

秦末大起义时,范增去投奔项梁,古稀之年还要从军,实属难得。

一个人身体里都已经没有别的欲望时,依然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。

范增劝项羽,一定要置刘邦于死地,因为,刘邦变了。

当初的刘邦,贪财而又好色。现今入关,却不搜取财物,不宠幸女色,此其志不在小。

一个身体里充满欲望的人,能够克制住自己最本能的欲望,这说明,他想实现的自我价值,超越本能。

范增还找人去看风水,发现刘邦那边的云气是五彩的,还显示出龙虎的形状,这是天子之气。

项羽信了范增,也信了刘邦帐下的左司马曹无伤。

这场鸿门宴中,曹无伤就像一个谜。

鸿门宴的开头、转折和结尾都和一个人物有关,就是曹无伤。

曹无伤,总共在史书上就出现了三次:告密、被出卖、被杀。看起来像一个群众演员,甚至连人都不用来,前面是画外音,然后被人提到,接着就变成了遗像。

然而,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中,曹无伤是一条隐形线索。

曹无伤是刘邦帐下的左司马。听起来,官职很大,但刘邦部]队沿用的官职更多的是参照了秦制,如追随刘邦起兵的几个亲信:樊哙、曹参等人均是由七大夫而五大夫,继而为执帛或执圭。所以说,曹无伤的左司马级别,相当于一个师级参谋。

《史记高祖本纪》中有这么一句话,在刘邦刚起兵的时候,“沛公左司马得泗川守壮杀之。”抓到并杀了泗川守壮。泗川守壮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军分区司令员,所以这有可能是曹无伤之前所立下的最大功劳。

有人说,立此功的人不一定是曹无伤,《史记会注考证》引周寿昌曰:“沛公此时左司马尚有孔聚、陈贺、唐厉、不止曹无伤一人。《功臣表》可证。”但是,如果是其他人,也许就直接写名字了,正是因为是曹无伤,后来犯错误了,早期立下的功也要尽量淡化一下,所以才只提左司马,不提曹无伤。

这也是刘邦起义早期,灭掉的,最高级别的秦朝的官员,所以,若这事是曹无伤干的,他立的功不小。

为何他要背叛刘邦呢?其实,曹无伤给项羽带的这话,是在一种危机状况下,自我保全的本能反应。

曹无伤只是告诉项羽,“沛公欲王关中,使子婴为相,珍宝尽有之。”

刘邦要当关中王,这是真,但地球人都知道,珍宝尽有之,则为假。至于拜子婴为相,刘邦就算有这样的想法,恐怕也是高度机密,到不了曹无伤这里。

《史记》上说曹无伤“欲以求封”,就更主观了,除非是项羽疯了。

世界上从来都不缺聪明人,但很多聪明人,往往没有好的结局。聪明人太知道趋利避害,本以为可以左右逢源,所以在最关键的时刻选择骑墙,但他不知道,当墙两边势不两立时,最先推倒的,就是中间的墙。

骑墙的人,是最早摔死的人。

项伯也是一个聪明人,但他至少够朋友,在他心里,有一个“义”字。

得知项羽即将开战,他连夜去刘邦的军队中,寻找一位故人。

正值十二月的严寒,关中的夜风冷如刀割。项伯却一刻也不敢放缓马的速度,他知道,自己若去得慢了点,这位故人就没了命。

故人就是张良,曾经,他们一同浪迹天涯。

对张良,项伯是非常敬重的,这名白衣公子倾尽家财刺杀秦王的故事在江湖流传,博浪沙的大力士像荆轲一样成为那个时代的传奇。有一次,项伯杀了人,被张良相救,那时,项伯就想,将来有机会,一定要报答张良的恩情。

现在,机会来了。

项伯这么做,并非对项羽的背叛。因为此时的张良,名义上并非刘邦的人,而是韩王的相,受韩王之命帮助刘邦。因此,对项伯来说,救张良,既符合道义,也不违背原则。他只是要告诉张良,快跑,别跟刘邦死在一起。

只是,张良一句话就把项伯噎住了:“臣为韩王送沛公,沛公今事有急,亡去不义,不可不语。”

跑,还是不跑,张良没有给项伯明确答复,但是,不管怎样,都一定要告诉刘邦。

项伯也许会着急,但也许会更佩服张良,他知道,“义”有多么重要,当年为了“义”,张良可以救项伯的命;现在,为了“义”,张良甚至都能自己的命先放一边。

项伯默许了张良的做法,也是为了“义”。

张良见到刘邦,刘邦就问了两个“为之奈何?”

第一个“为之奈何?”是为啥会这样?第二个“为之奈何?”是怎么办?

张良说,只有一个办法,马上对项伯表决心。

刘邦又问你和项伯啥关系,张良简单一介绍,刘邦瞬间就明白了。

江湖情谊。

同是在江湖上闯荡过多年的人,刘邦迅速切换到了江湖模式。

比如,人要以兄弟相称,什么沛公、刘将军、项左尹……太见外了,要称兄弟。

谁是兄?谁是弟?刘邦参照的不是自己和项伯的年龄,而是得知项伯比张良大,就直接说,你哥就是我哥,我也跟着你叫大哥。

项伯被请进来之后,刘邦先是斟满酒敬大哥,然后要和项伯结为儿女亲家。他知道,只有这样,才能从江湖上的兄弟,到连在一起的血缘姻亲,迅速建立信任。

项伯的想法应该没有那么复杂:这个从年龄和能力上都能做我大哥的人,不光管我叫大哥,还这样对我,实在是局气。

这时,刘邦才开始对项伯说心里话:“大哥,亲家,您得给项羽将军说一下,我先进关中,是帮你们守着这块地呢,不敢动分毫。”

项伯相信了,只提了一个要求,既然如此,明天早晨能否亲自来向项羽道歉。

刘邦毫不犹豫地答应了。

江湖就是这样,要想让你信任我,我就得充分信任你,你既然能救我的命,我就可以把命交给你。

项羽见到了满面寒霜的项伯,就放弃了和刘邦决一死战的念头。

项伯还是用“义”来说服项羽:“沛公不先破关中,公岂敢入乎?今人有大功而击之,不义也,不如因善遇之。”

项伯说的很有道理,秦朝刚刚被推翻,刘邦拿下关中立了大功,项羽不承认当初的约定就罢了,上来就开战,明显背信弃义。另外,既然刘邦已经表态,称自己只是代为管理一下关中,马上交还,就没有动武的必要。

还有最关键的一点:从实力上,项羽兵力大于刘邦,但真拼起来,恐怕杀敌一千,也得自损八百。

何必如此呢?

果然,第二天的鸿门宴,刘邦和项羽一见面,就已经和好了。

刘邦的话,每一个字都说到了点子上:“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,将军战河北,臣战河南,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,得复见将军于此。今者有小人之言,令将军与臣有隙。”

这段话堪称公关声明的模板,既阐明了立场,又肯定了项羽的功绩,顺便凡尔赛了一下自己:咱们是一伙的,一块攻秦。没想到哥们我先入关了一步,这才在这里见到将军,最后,把责任推到小人身上。

项羽还跟着附和,上来就把曹无伤卖了:“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;不然,籍何以生此?”

项羽倒是没有把范增兜出来,但范增在一旁一定窝火极了。不光是项羽没有采纳他的建议,而且,他也成了刘邦言语中的“小人”。

工作谈完了,开始吃饭。

《史记》中,司马迁非常详细的交代了这场宴会的座次:“项王、项伯东向坐,亚父南向坐,沛公北向坐,张良西向侍。”

顾炎武在《日知录》中旁征博引地证明:“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……即交际之礼亦宾东向而主人西向。”按这个座次,成了张良请项羽吃饭,让刘邦作陪,肯定不对。

历史学家余英时做了一些考据后,认为在秦汉宴会东西南北四向皆涉及的场合中,东向最尊,项羽和项伯坐,南向次尊,亚父范增坐。拥有争议的是西向和北向,余英时认为西向为“等礼相亢”的朋友地位,张良,韩王相,北向为最卑的臣位,刘邦。所以刘邦北向坐是表示臣服的意思。

不管哪个最正确,都透露出:项羽并没有尊重刘邦这个客人,而是把刘邦当成了自己的下属,只要你这么坐,就认可了大家的不平等关系。

刘邦就这么坐了,心甘情愿。别说坐北向的位置,就是坐桌子上,也行。

这是刘邦吃得最忐忑的一顿饭。他也许预料到了项羽能够放他一马,但确实没有想到,范增依然要置他于死地。

多次举玉玦的范增,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,幸好项羽“默然不应”。

就当前的形势,项羽没必要,也不能够和刘邦开战。另外,刘邦都主动来谢罪,项羽再动手把他杀了?还有谁相信项羽?还有谁愿意跟随项羽?

此时的项羽,是诸侯军联盟的老大,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范增是老二,相对来说,老大更需要维护自己的形象,杀鸡儆猴可以,连猴都杀了,肯定是鸡飞蛋打。老二只需要考虑利益得失就可以了,可以不择手段,潜在的对手,杀了,至少没有坏处。

老大背着包袱,老二只需要报复。

范增未经项羽同意,就去找项庄帮忙。

这么做,更不妥。项羽决定不做的事,范增非要做,还让项家人做,话说那么狠:“不把刘邦杀了,你们这班人都将成为人家的俘虏。”虽然这句话后来成为了事实,但当时除了范增自己,谁也不信,此时的刘邦也不会信。

刘邦还不得仰天长叹:我连关中王都当不上,关中拱手相让了,还俘获项羽?

也就是项庄,没有什么头脑,一听范增这么一说,就答应了,只是,项伯再次出现,也拔剑起舞,一次次化解刘邦面前的凶险。

救人,终归要救到底。在项伯看来,天下是谁的,并不重要,但刘邦管我叫大哥,他就是我的人。要杀我的人,我就要挡着。

如果司马迁描写的鸿门宴是真实的,此时,项羽也非常清楚项庄和项伯在干什么,只是也不知道如何收场。

他有破釜沉舟的决心,却没有背负恶名的勇气。

张良出去找到了樊哙。

原本,樊哙是没有资格在帐内吃饭的,听说自己的连襟刘邦遇到危险,二话没说,拿着盾牌,就撞入帐中,那些交戟的卫士被他撞倒一片,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倒下。

樊哙睁圆眼睛怒视项羽,头发根根竖起,两边眼角都要睁裂了。

项羽也吓一跳,把剑按住“客何为者?”

“这是沛公的参乘,贴身护卫。”张良说。

或许是樊哙身上,有项羽觉得和自己相似的地方。不管是勇敢还是力量,都让项羽赞叹,项羽赐酒给樊哙,还赏一个生的大猪肘子。

古人是很吝惜笔墨的,一场宴席,吃的什么,都没有写。从这个生的大猪肘子可以推断,整个鸿门宴,烧烤,火锅……都有可能。

只是,樊哙吃的是刺身。他把猪肘子放在盾牌上,用剑切着生吃。

樊哙讲了一堆大道理,项羽并没有回应。这些话项羽都明白,你说的对,我都不反对,但我也不想当着这么多人给你点赞,只是说:“坐!”

樊哙跟着张良坐了一会儿,沛公起身上厕所,顺便把樊哙叫了出来,问樊哙怎么办。

樊哙曰:“如今人方为刀俎,我方为鱼肉,何辞为!”

于是,刘邦尿遁了。

鱼肉,是没有必要和刀和案板打招呼的。

其实,在刘邦上厕所的这个功夫,参加鸿门宴的人也都知道发生了什么。

那段时间,宴席上的气氛肯定古怪而尴尬。项羽明知刘邦大概率要逃跑,也只是派自己的一个都尉出去看看,而没有派人追。

原本,项羽就不想杀刘邦。至少不想让刘邦这一天死在自己手里。

负责善后的张良,带了两份礼品,给项羽一双玉璧;给范增一双玉斗。玉璧项羽收了,玉斗让范增给砍了。

当着众人的面,范增大发雷霆:“唉!竖子不足与谋。夺项王天下者,必沛公也。吾属今为之虏矣。”

范增是对项羽忠心,但这样的举动,也实在太不给项羽面子,难怪项羽不听范增的。

一个人有本事不容易,能把本事施展出来,更不容易,尤其是你在说了不算的时候,要让说了算的人相信你,需要更大的本事。

范增后来被离间,也不是没有自身理由。

鸿门宴,已经两千多年了。

两千多年以来,又发生过许多次的鸿门宴。但没有哪次鸿门宴能吃出一个王朝的江山。

这场鸿门宴中,还有很多连桌也上不了的人,也影响了后面的历史。比方说项羽派去看看刘邦上厕所的那个都尉,就是后来为刘邦屡出奇计的陈平;比如项羽身边的一个郎中,就是即将帮刘邦打下多半江山,让项羽陷入十面埋伏的韩信。

他们只是这场宴席的看客,却形成了风云际会的历史交织。

历史,就是一场场宴席,一个个粉墨登场,一个个烟消云散。

声明:本站文章,有些原创,有些转载,如发现侵权侵请联系删除。本站所有原创帖均可复制、搬运,开网站就是为了大家一起乐乐,不在乎版权。对了,本站小水管,垃圾服务器,请不要采集,吐槽君纯属用爱发电,经不起折腾。

给TA打赏
共{{data.count}}人
人已打赏
生活

买回来的鸡蛋能不能吃,一杯水就能测出鸡蛋新鲜与好坏!

2022-11-2 10:59:59

生活

说吧,瞒着家人到底欠了多少钱,日子很难熬吧

2022-11-2 11:10:49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