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自网络的吐槽~女经济学家的怪论奇谈,终于败给11.4元的生活账单

提要:为什么经济学家常有雷人之语?原因有三。

女经济学家的怪论奇谈,终于败给11.4元的“生活账单”

文/马尚田

这是老马价值观,有腔调的财经杂谈,我是老马,马尚田。

想知道生活艰难,看看生活账单。

最近,招商银行私人银行部的客户经理从总行深圳给某女经济学家打电话,问她最近两个月在信用卡方面有没有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儿?这是一个委婉的问法,估计他的内心认为客户准是抛弃了招行信用卡改用他行卡,即使是破产了,失业了,也不至于一个月的账单只有11.4元。

经济学家告诉他被关在家里两个月了,没有消费。客户经理问,你网络上也没有消费吗?经济学家说,线下物流停了,还网购什么呀?11.4元是购买腾讯音乐的费用,这个不需要物流。

来自网络的吐槽~女经济学家的怪论奇谈,终于败给11.4元的生活账单

经济学家感慨,人流停了,所有服务业的消费都没有了,物流停了,连网购的商品消费就没有了,一个私行客户,月信用卡账单11.4元,多少商户还活得下去。于是,她说了一个金句,“不惜一切代价的人,都是因为自己没有成为代价”。

说这话的,是前华安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。就在去年的1月9号,她在上海第九届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年会上发出这样的呼吁,“花钱是最好的爱国方式,把钱花光,为国争光”。引起一片哗然。

来自网络的吐槽~女经济学家的怪论奇谈,终于败给11.4元的生活账单

时间刚刚过去一年多,现实给了我们这位经济学家一个极大的教育,面对月信用卡11.4元的账单,再不是那个意气风发站在论坛上发出惊人言论的妇人。

即使现实不打脸,还有一个事情绕不过去,就是别人家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,用不着你去指挥怎么花。当别人没钱的时候,即使不花钱也可以爱国,为国争光。而不是绑架别人,花钱不花钱和爱国不爱国扯上关系。

这些年来,很多经济学家发,发出了很多雷人之语,常常涉及民生常识。

来自网络的吐槽~女经济学家的怪论奇谈,终于败给11.4元的生活账单

比如“解决低人群的收入问题,可以让他们用自己的私家车去拉活,然后将自己的闲置房租出去。”

太神奇了,如果人家有私家车有闲置房,还算是低收入人群吗?

来自网络的吐槽~女经济学家的怪论奇谈,终于败给11.4元的生活账单

又比方说,不建议年轻人在通勤上花费太多的时间,长时间的通勤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在路上,与其花2个小时上班,还不如把房子租在公司附近,把时间用来投资自己、充实自己!

工资多少,房租多少,量入为出,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一个生活成本问题。为什么普通人能懂,教授就不懂呢?

来自网络的吐槽~女经济学家的怪论奇谈,终于败给11.4元的生活账单

还有经济学家说,建议央行多印20,000亿,用10年社会多生5,000万孩子,解决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问题。

开动印钞机,超发货币,后患无穷,一个市井小民都知道这个道理,这些网红经济学家是怎么想的。幸亏印钞机没有掌握在他手里,否则这个社会物价真的没法估量。

为什么某些经济学家常常会出雷人之语,常常会说出一些令公众哗然的话来,我推测有三种可能:第一种可能,就是误解,好话没有说好,好话没有听好。

花钱是最好的爱国方式,如果意思是,用消费刺激经济发展,也是为国家做贡献。大家是不是容易理解了呢?

与其花2个小时上班,还不如把房子租在公司附近,把时间用来投资自己。如果意思是,在赚钱能力和生活成本之间找到一种更具发展眼光的平衡。那么大家就好接受了吧。

第二个原因,脱离现实,信息不对称。

远的有那个晋惠帝啊,何不食肉糜?你没有钱可以去吃肉粥啊。近的,有我们的经济学家,你没有收入,可以开私家车去拉活把闲置房拿出来租啊。何其相似乃尔。

鲁迅曾经讲过一个故事,有个农民每天都得挑水,有一天他突发奇想,皇上用什么挑水呢,想了想自己回答,一定是金扁担。

第2个故事,是吃柿饼,说的是一个农妇,一天清晨起来觉得很饿,她就想皇后娘娘该怎么享福呢?一定是一觉醒来说,大姐拿一个柿饼来吃吃。

我也听过类似的故事,某人恨恨地说,等将来有钱了,我就买两幢房子,一幢房子自己住,一幢房子养猪。——这都是信息不对称。

第3个原因,屁股决定脑袋,立场不同,不必强融。分子无法理解分母的痛苦。说不惜一切代价的人,都从没想过自己成为那个代价。如果物价飞涨,普通人的日子怎么过?他没有想。反正他不必为此而担心。

我也送出一句忠告,就是学学白居易,看看自己的诗写得好不好,听听不识字的老妇人怎么说。你看自己的观点够不够好,能不能站得住脚,听听普通百姓怎么说。这也是换位思考,雷人之语也会少些吧。

好,这期节目就到这里。老马价值观,下期接着谈。

PS:相关视频已经上传西瓜视频。

本文及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,如侵必删~

声明:本站文章,有些原创,有些转载,如发现侵权侵请联系删除。本站所有原创帖均可复制、搬运,开网站就是为了大家一起乐乐,不在乎版权。对了,本站小水管,垃圾服务器,请不要采集,吐槽君纯属用爱发电,经不起折腾。

给TA打赏
共{{data.count}}人
人已打赏
生活

万事屋转载:“是不是人老了,子女都会不要老人?”答案可能比你想象中更残忍

2022-6-9 1:19:46

生活

当初那个3年间变换9个“神医”身份、“专坑老年人”的刘洪斌,有何下场?

2022-6-9 14:12:16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